🕮 如何读书

记录分享关于读书的一些心得体会


多媒体如此发达的当今社会,图片与声音占据了人们绝大部分的精力,文字日益式微,引起了尼尔·波兹曼的惊呼:现在是娱乐至死的时代。指尖滑动屏幕,一个个经由大数据推送过来的短视频在手机里不停切换,人们的耐心已然消耗殆尽,几十秒的内容也显得冗长。

由此引出一个问题:你会读书吗?

这个问题其实包含了两层意思。

第一层就是你平常还会看书吗?相信看到这篇文章的人还是认为“开卷有益”,有一定阅读习惯的。

第二层意思即是本文想要讨论的问题:如何读书?

首先,不管是为了学习提高还是为了娱乐消遣,选书都是十分重要的,一本不合适的书对你不仅没什么益处,浪费时间不说,还可能学到些错误的思想。选舒适区内或超出当前能力太多的书,都会觉得内容枯燥而读不进去,即使强迫自己读,结果也总会容易走神,基本学不到什么知识,也起不到放松的效果。那么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书呢,我的方法是先浏览下目录,看看自己是否对这本书涉及的话题感兴趣。然后随便找几处翻开,读几分钟,看看文字风格是否习惯,有没有让自己内心一动的点。如果有,那么你可以开始享受阅读的乐趣了。如果读不进去,那么这本书不适合现阶段的你,也许缘分未到。

选好了一本书,就要开始阅读了。现在市面上已经有不少介绍如何读书的书籍了,比较出名的畅销书如《如何阅读一本书》,为什么还要在这老生常谈?在这里想讨论的侧重点不同,并不像其他书籍指导你如何从头到尾地阅读一本书,而是想讨论如何有效地吸收书籍里面的知识。

我们平时都会有这样的体验,读完一本书,感觉写的还不错,但是问自己这本书剧情如何,大概讲了什么,却回答不上来。作者中心思想想表达什么,也只了解了个大概,只记住了自己的情绪,没记住内容,过了几天甚至几个小时之后这种情绪都忘了,读书之时的激动和共鸣也早已抛诸脑后,一切又恢复如前,自己该怎样还是怎样。

为什么会这样?因为你在看书的时候没有加上自己的思考。我们的眼睛很快,阅读的时候扫视,一行行文字从眼前过去了,可是我们的大脑反应没那么迅速,对我们有益的知识是需要停下来,给大脑思考、记忆的时间的。我们简单地把这些知识装入脑子里,不过缓解了自己的信息焦虑,可能一定程度上还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,获得了学习后的充实,不过终归有点自欺欺人的感觉。

那么什么时候停下来呢?总不能看一句话就停下来想半天吧,这样看书效率也太低了。最有效的阅读方式,是每当读到让你受到触动的地方,就主动停下,给自己思考的时间。因为不受触动的内容,要么是你已经很熟悉了,要么是现阶段还无法理解,这些内容可以浏览过去。但是碰到引起共鸣的地方,要停下来问问自己,为什么这个地方让自己有了某种感触,这个点和书里其他章节有联系吗,其他书籍或其他地方有过类似触动吗?尤其有时候看到让自己醍醐灌顶的一句话,想一想为什么能引起自己这么强烈的共鸣,借由这个知识,我能如何应用到生活中,指导自己?拥有知识仅是把显性知识装到脑中,使用知识才形成了技能。

要时刻提醒自己,只是装在脑中的知识没有用,要让它对自己形成指导,然后在生活中去践行。吸取——应用——反馈——调整——输出,形成知识链路,这样才是真正的阅读过一本书,学有所得。